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——“融合与共生,微短剧创新与发展论坛”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盛大开启。横竖屏短剧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深从业者齐聚于此,围绕短剧在内容创作、商业模式、长短融合、全球化发展等诸多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交流。国内精品短剧第一厂牌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出席活动并发表演讲,与行业各方共话短剧创作经验,展望短剧未来走向。
价值思维和精品战略的标新立异
在行业年产4万多部短剧的激烈竞争中,听花岛以千分之一的产能,打造出众多爆款作品,实现了1/3的爆款占比。其推出的短剧不仅在播放量上成绩亮眼,更在内容质量上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行业的赞誉。从《家里家外》到《法官的荣耀》,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,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正向情感价值。听花岛的成功经验为短剧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,引领着短剧行业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,推动短剧进入精品升级的新阶段。
情感表达与情感共鸣的同步传递
赵优秀指出,“创作的本质是表达。短剧行业的人才模型,除了天赋、努力,表达上的执念同样重要。做剧的时候我们始终,这部剧除了故事好看外,带给了观众什么启发,什么力量,什么情怀?还有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?”
如其所言,短剧创作想打动人心,就必须在情感表达上做到真挚而深刻。听花岛在《家里家外》中,通过蔡晓艳与继女陈爽的故事,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温情的亲情故事,非常感人。还有《十八岁太奶奶》中,容遇对儿子纪舜英关怀备至,那深情令人动容。观众从中真切感受到“家”与“亲情”跨越时空的磅礴力量。此类作品以情感和情怀感染观众,极大提升了短剧的文化底蕴。
不同赛道与共同繁荣的必然之路
从电影节到电视节,短剧市场正逐渐摆脱长短之争的困境,展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。长剧和短剧相互借鉴的趋势日益明显,汪俊导演在论坛上的分享,更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。短剧《家里家外》即是长剧与短剧融合的典范之作。相信不同剧种各有赛道,共同繁荣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精品短剧的涌现,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。短剧艺人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,海外市场的潜力也逐渐显现。各地广电、文旅和平台纷纷加入短剧领域,推动短剧在题材、制作、运营等方面不断进步。在提质升级的新阶段,短剧行业要坚守价值思维,以优质内容为核心,实现精品突围,砥砺发展。
来源:澎湃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