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剧又悄悄地往前走了一大步

短剧又悄悄地往前走了一大步

短剧又悄悄地往前走了一大步

2025年,AI漫剧迎来了爆发式增长,已成为短剧内容产业中不可忽视的新势力。同质化内容看腻了?AI漫剧正步入下一阶段

10月30日,《我在月球当包工头》正式登陆红果平台,上线当日喜提抖音热榜第8位,红果平台播放数据与榜单表现同步走高。

作为业内首部聚焦航天科幻题材的微短剧,本剧也是对广电总局“跟着微短剧来科普”创作计划的积极响应。在类型探索与政策响应方面,意义不俗。

作品以2049年人类月球定居常态化为背景,围绕代号“祖冲之”月球基地展开。曾是高级航天工程师的张卫星,因导师离世而离职沦为月表工地包工头。三年后,张卫星被师兄K总召回基地,与有隔阂的昔日恋人小玉、人形机器人吴刚组队,在攻克工程技术难关的过程中,也意外揭开导师死因谜团......

这部作品的出现,说明短剧行业在完成市场、用户积累后,创作上不再满足于轻量题材,转而开始冲击硬核科幻——这一需要复杂世界观构建与技术赋能的领域。

那么,作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本剧到底有哪些创新之处呢?


叙事创新:科幻、主旋律与轻喜剧的融合实验

正如主创在幕后纪录片中提到,创作上,团队采用了“电影化的剧本设计”。

剧集以“导师月球意外离世”为叙事引擎,构建起师徒、父女、恋人、反派多条紧密交织的叙事线。

其中,主线聚焦“祖冲之基地”基建任务,包含主角团攻克冰层问题、解决陨石雨危机等情节。

支线同步推进多重冲突。恋人线中,张卫星与小玉前期因旧日恩怨互不认可,后期在共同解决基地危机中化解隔阂。一口河南话的人形机器人吴刚,还时不时为两人送出神助攻。

反派线里,K总主导的阴谋贯穿始终。他通过暗中做手脚制造小玉父亲意外死亡谜团、买通李福违规操作引发工人施工事故,不断给主角团制造麻烦;

悬疑线则围绕“小玉父亲意外离世”,横跨过去、现在两个时空。

以上多条线索在“陨石雨阻击战”“熔岩管道断裂危机”“飞船故障爆炸”等关键情节中交汇。这种叙事设计打破了微短剧常见的单线叙事,体现了电影化叙事的多线特点。

而在人物塑造上,本剧通过创伤叙事,强化了角色的行为动机。

主角张卫星曾是高级航天工程师,在氧气罐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,导师为救他而牺牲。

导师之死,既成为他初期逃避的核心原因,也成为他和导师女儿小玉之间情感纠葛的由来。同时,还成为他后期对抗K总阴谋的内在驱动力。

主题方面,主创在幕后纪录片中提到,想要传递“牺牲与成功”的核心主题,并以此划分出四象限。这也构成了剧中人物,尤其是正反派之间的矛盾冲突。

反派K总为了所谓的“成功”,不惜牺牲月球基建工人的性命。而张卫星、小玉、导师等人则将生命放在第一位,不断于危机中营救他人。

剧中喜剧段落颇多,既有工程队在月球基地“吃西瓜、喝小酒、聊家人”的日常桥段;也有小玉在经历危机后,对男主角“尸体”痛诉衷肠,结果发现哭错了尸体的爆笑桥段。

还有AI机器人吴刚重获新生时的酷炫河南话台词:

“现在几几年了?咦!你身上啥味儿呢!妮儿,你说说他。”

作为央视网参与出品的作品,本剧的成功之处在于,将航天报国的宏大主题,通过“月球基建”这一具体、可感知的场景落地,避免了主旋律的空洞说教。

但矛盾同样突出。主旋律的“严肃性”与微短剧的“娱乐性”之间,需要平衡取舍。

剧集整体偏“正剧范”,连男女主之间的暧昧互动也稍显正经。剧中最大的爽感、疯感,反而是由反派演技贡献的。但这也让正反派的表演稍显失衡。

高效的制作流程,也为容量短剧的出海打下基础。目前,容量短剧已上线海外短剧APP,上架出海译制剧3000多部,覆盖英语、日语等14个语言市场,覆盖200多个国家,海外社媒平台总粉丝量超1000万,短剧视频总播放量达10亿次。

作为西湖区文化“新三样”出海的样本,容量短剧坚持“政策+平台+科技”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。

这种品牌化路径,摆脱了短剧行业依赖单部爆款的局限,通过技术积累、产业资源整合,试图构建可持续的品牌影响力。

《我在月球当包工头》作为其品牌化战略的重要作品,虽然在叙事上还存在优化空间,但其在科幻类型、工业化生产、技术赋能、主旋律表达突破方面的创新尝试,意义重大。

来源:澎湃新闻